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5章(1 / 2)





  冯佑远听他话中却并没有厌恶之意,心中稍定。

  三楼的客人离开,二楼的年轻人们立刻也散去了。不消片刻,整座华美的高楼,都属于李谕了。他收起了眼泪,擦了擦眼睛,慢慢起身。

  皇帝走过寥落的宫人。宫人都纷纷屈膝行礼。李谕并不看他们,只是走到阑干边,月色正好,河灯已经飘远了,点点灯光已经到了水与天的边界。

  他自嘲地微笑了。

  做一个皇帝,也并没有那么难。

  第28章

  李谕不知道其他皇帝有没有过同样的烦恼,他们怕不怕被下人揣摩心思?

  出宫避暑本是件轻松愉快的事,能免去一些宫中繁琐的规矩,与更多人接触游乐,展现皇帝私下的一面。本是件让皇帝放松身心的事情。但是来到行宫之后,李谕才发现与这与想象中的放松大相径庭。

  在宫中时候一板一眼虽然无趣了些,但按部就班大家该干啥干啥。但到了行宫,大家就能真正“放松”吗?所有人都在注意着皇帝的一言一行,那些假装放松的样子叫人更累了。

  最讨厌的是那些莫名其妙的马屁,简直是凑到李谕面前说“陛下陛下我都这样吹捧你了陛下你开不开心呀?”

  开心个鬼。李谕芯子早就不是青少年了,不会被一点马屁就哄得晕头转向。

  所以他偏要泼人凉水——他要做一个神秘莫测,没有套路,让人无法预测的皇帝。

  第二天冷静下来想想,李谕觉得自己在赏河灯时给那些年轻人难堪,也许只是一种迁怒。也许他只是为失去了所有单纯和真诚的可能感觉悲伤。皇帝是没有朋友的,因为做朋友必须是平等的。皇帝不会遇到一个和他平等交流的人,更不要说拥有一份长久而纯粹的友谊。

  幸好他还有无寂。

  虽然无寂也不是他的朋友。但无寂到底与世俗中人不同,他是偏远之地来的小和尚,和京中的人是两种人。而且和他身边的许多人不一样,无寂从没有认识过真正的汝阳王,无寂一开始认识的就是他。

  午后皇帝就去了清泉寺散步游山,召了无寂和尚陪伴。

  无寂昨夜也看到了无数河灯,只在一夜之间。行宫之中又恢复了之前样子,水边清扫得干干净净,昨夜的热闹已无痕迹,仿佛幻梦一场。

  清泉寺距离行宫不远,以泉眼闻名。因靠近行宫,寺中风景也尤佳。李谕在寺中看僧人在泉中汲水,那个僧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正在被皇帝看着,手中竹筒滑了好几次,李谕不禁笑笑,道:“慢慢来。”

  汲来泉水之后就烹茶,李谕和无寂一起喝了茶。山中古寺阴凉遍地,又有泉水润湿,比行宫中更幽静凉爽,在庭院中石凳上坐久了,竟有一丝寒意。

  “这里像不像是老神仙到过的地方?”李谕站在一处平台上望去,目之所及是一片寂寥的绿色。叫人完全想象不到不远处就是豪华的皇帝行宫和一片片达官贵人的别墅。

  “就是那种……山中一日,红尘千年,”李谕开玩笑,“说不定我们一出山门,就发现外面已经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无寂被吓了一跳,有些无奈:“陛下……”他并不觉得这笑话好笑。哪有皇帝会希望自己的天下转瞬即逝。

  幸好这会儿皇帝身边只有些亲近的内侍和他,这种叫外臣听了要跳脚的话并不会传出去。他已经意识到皇帝对佛经的兴趣并不大,皇帝欣赏的是佛寺建筑,景致,素斋,也喜欢他的陪伴。皇帝将他看做一个不错的伴游。

  这叫无寂心中有些失落和怅然,但是当然,一个皇帝太沉迷佛法更是不对的。

  “陛下该下山了。”无寂提醒他。

  李谕点点头,乘辇离开。在肩辇上他闭目养神,过了山门一会儿,他睁开眼睛,遥遥看见他的行宫还好端端坐落山间。

  他仍是这人间的帝王。李谕自嘲地笑了笑。

  快到行宫时候,有传信的宫人飞奔而来,见到御驾,立刻跪地有事要禀。

  李谕生怕是出大事,叫人上前。宫人禀道:“宫中贤妃病重,萧皇后去探病后也病倒了。”

  李谕心中突的一跳,立刻赶回行宫,召来御医询问。

  第29章

  京中的消息一到行宫,气氛就压抑起来。

  贤妃陈氏是小公主的母亲,她父亲是云州的儒生,因生得柔美被送进了王府,做了汝阳王的妾侍。偶尔被宠幸生下了女儿,这对她来说已经是意外之喜,她以为她一辈子已经到顶了。

  到了汝阳王被赶去淡州时候,陈氏心里也不太慌,她有个女儿傍身,汝阳王不会丢下她。若到了她们母女被抛弃,那汝阳王差不多也该完了。

  等在淡州安顿下来,陈氏就一心一意守着她的小女儿,她不像另外两位生的是儿子,要操心儿子的爵位和前途。她只需要慢慢为女儿攒嫁妆就好,嫁妆攒够了,她这辈子的任务就完成了。

  没想到在淡州嫁妆才攒了没多久,居然就变了天。

  再回京中,她跟着众人一起住进了宫中。

  入宫时候她原以为自己生的只是公主,而非皇子,出身又低,顶多封个嫔位。想想自己从一个穷书生的女儿,竟成了皇帝的嫔,她在心里想想陈昭仪这个名号,又忐忑又欢喜。没想到册封一下,她竟然被封为贤妃。倒叫从前王府的旧人都议论起来。说她不显山不露水的,竟然一举封妃,从此地位与生了皇子的吕夫人平起平坐了。

  陈氏做了贤妃,自然要帮着皇后料理后宫事务。皇后又觉得她为人柔顺,又不像吕氏生了儿子是个威胁,因此用陈氏的地方还多些。

  陈氏一下子被捧得老高,心里反而不踏实了。病由此而起,入夏之后就一直胸闷倦怠,后来一直没有好转,因此不能伴驾随行同去行宫。

  李谕在行宫时候,宫中每天都会有人来禀日常。他不时会问问陈贤妃的病情,知道她时好时坏,御医也说是时节缘故,等过了夏天就会好起来。因此李谕,还有冯皇后都没有太担心。

  但若萧皇后因为探病贤妃而病倒了,那可就是大事了。

  萧皇后自从孝宗皇帝驾崩后,一直在清隐宫深居简出。除了清隐宫一带,她很少去其他地方露面。冯皇后不时去探望她,只是两人谈不到一处。冯皇后拘谨,萧皇后消沉,两人平日消遣爱好亦不相同,因此交往仅限于这一套表面客套。

  夏天时候后宫都跟随皇帝去避暑去了,宫中空了大半,萧皇后反而自在了些,知道贤妃陈氏病情加重,便难得去了一趟陈氏的宫中,在陈氏宫中呆了小半日,确定陈氏无大碍后回了清隐宫。

  不想萧皇后回去之后第二天就有些不适,又发起热来。贤妃病势虽重,却没有萧皇后的病来得这么凶险,宫中御医立刻顿觉不妙,不敢隐瞒,立刻就报到行宫。

  李谕一听御医的禀报头都大了——萧皇后是孝宗皇帝遗孀,又是萧从简的女儿。孝宗皇帝驾崩不久,若萧皇后也出事,说起来还是因为探病他的妃子,那他实在无颜面对萧从简,也不知道朝中会怎么想。